蓝天下,孩子们在湘江西岸的草地上自由玩耍,脸上自然流露着灿烂的笑容。 情人节的夜晚,市民们在湘江边观赏无人机灯光秀。 梅溪湖国际新城环境优美,配套设施完善,彰显着幸福城市的品质。 均为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长沙晚报记者 钱娟 你幸福吗?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,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不同的人,对幸福有不同的定义。 收入越高,就会越幸福吗?不同年龄的人,对幸福有哪些不同期待……一个问题代表一个指标,一个指标就是一个维度。 昨日,中国幸福城市论坛现场,2018第十二届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调查推选结果新鲜出炉,以大数据为城市“画像”,探索城市幸福增长密码,绘就城市幸福增长曲线。 密码1 幸福的维度更多元 环境质量与幸福指数“挂钩”“人们对于幸福的体验日益丰富,对幸福的需求更加多元。”新华社《瞭望东方周刊》执行总编辑金风介绍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、清新的空气、安全的食品、优美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。生态环境在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,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。 “收入越高,越关注生态环境。”金风介绍,调查结果显示,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。其中,年收入8万元以上的受访者中,近89.3%的被调查者比较关注环境指标,并对市场上流行的各类新风产品和净化器有熟悉的品牌;而年收入在4万到8万元之间的受访者,只有67.3%的人关注该项指标。 环境质量与幸福指数“挂钩”。“长沙蓝多了,浏阳河水清了,家门口有社区公园,晚上可以去沿河风光带遛弯,生活一天比一天惬意。”家住芙蓉区马王堆街道的市民陈彩红深有同感,青山长青、绿水长流不断为幸福加码,越来越多长沙市民家门口收获满满的幸福。 保护环境,就是守望幸福。盘点长沙生态环境治理“成绩单”,不难发现,近年来,长沙坚守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连续实施了两轮“环保三年行动计划”,持续开展“清霾”“碧水”“静音”“净土”四大行动,让每位市民都喝上清洁的水、呼吸清新的空气、沐浴清澈的阳光。 近年来,长沙实施大气污染重点治理项目183个,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2.2万多台。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75%以上。强力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“一号重点工程”,治理“一江六河”流域和城区黑臭水体,全面推行河长制。完成主城区42公里截污干管建设和101个排污口截污整治。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82座,污水处理率96.9%。 密码2 收入越高不一定越幸福 年收入8万至15万元幸福指数更高改革开放40年,给长沙人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? “钱袋子”鼓了,成为不少市民最直观的感受。 长沙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6.85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10535.51亿元,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六,2017年长沙经济总量首位度居全国第10位……一连串数据背后,是长沙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所释放出的改革“红利”。 “我1980年参加工作,当时每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这些年,工资一年上一个台阶,现在月收入都破万了。”湖南长沙某机械企业高级工程师陈铭说。 “以往的调查显示,经济收入和幸福感之间没有强烈的必然联系。”让金风和所有人惊讶的是,本次调查结果显示,超过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收入是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之一。 “不过,调查结果也显示,收入和幸福感之间也并非绝对的正相关关系,即收入越高不一定越幸福。”金风在将被访者个人收入与幸福感受的高低做交互分析后发现,年收入在8万至15万元的被访者幸福感受最强烈,年收入25万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幸福感受次之,年收入4万元以下的被调查者幸福感受普遍一般。这一结果显示,中等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最强。 密码3 教育是最大民生 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呈现年龄差调查结果显示,26至35岁人群和56岁以上人群比较关注学前教育,但同时存在各种疑虑,主要反映在个别极端虐童事件频发给学前教育领域投下了阴影。 36至55岁人群比较关注九年制义务教育,对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存在顾虑,对地方引入民间资本办学关注和期望值较高;18至25岁人群比较关注高学历教育,如大学教育、继续教育等。“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呈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。”金风说。 (责任编辑:澳门银河国际官网-澳门银河网址) |